线下聚会操作手册

来来来,倒杯茶,聊一聊

截止今天,自己组织了15场开智的线下聚会(记录地址),偶然听到大妈的问题,尝试回复一下,也正好做个梳理。

回复大妈

  • OMeetUP 组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轻松的又是什么?
    • 最大的困难是:动机与效果间的差异。组织了活动没人来,或者太火爆超过了预期“招架不住”,或者最终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内心戏:想一想好麻烦,索性算了)
    • 最轻松的是:平衡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做法如下:
      • 保持最小行动,两个人就可以聊。
      • 明确最小主题,本周课程的核心内容。
      • 明确作为组织者该做的事情。
      •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课程有相对固定的小伙伴参与讨论
      • 确保效果,不做“无效”活动,既然学习就讨论课程,如果小聚闲聊,索性放开了聊。
  • 你的组织体验,越来越轻松的是什么?总是轻松不了的又是什么?
    • 越来越轻松的是:整件事情除了“干货”内容外的流程性事务。
    • 总是轻松不了的是:质量,保证活动的质量,保证每一次的社交都是“有效社交”,保证每一次的沟通大家都觉得在帝都做了半天地铁聊了半天再坐半天地铁回家是值得的,幸福的。每一门课程的每周内容不同,设置不同,活动的形式都是需要自己琢磨的的,所以总是轻松不了。
  • 每一次都有收获,可有系列记要?
    • 几乎每一次都有纪要,正在整理Gitbook,准备以后分享出来。
  • 每次收获的,可尝试分享给相同境地的小伙伴?
    • 活动的内容记录都在课程中分享了,没有做进一步的的沟通交流。
    • 每一次活动的内容都会根据当期的学习情况组织,在线下活动中组织大家进行分享、分析和交流。
  • 哪些收获分享成功?哪些不成功? 为什么?
课程 分享次数 是否成功 说明
认知写作 1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2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3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4 Surprise 意外收获
认知写作 5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6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7 被水 内容偏向闲聊
认知写作 8 成功 达到效果
认知写作 9 非常成功 超出预期
认知写作 10 非常成功 超出预期
认知写作 11 成功 达到效果(未做记录)
数据科学 12 非常成功 超出预期
开智部落 13 成功 偏闲聊&主题分享
开智部落 14 成功 达到效果
Py103 15 成功 达到效果

浚宇版聚会操作手册

15次活动下来,和别人沟通终归是了解了自己,正好梳理现在的情况,分享给想组织活动的人。

活动原则

  • 目的要明确,有效最重要:参加活动,特别是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大家都是希望有好的效果的。建议招募时开宗明义说清楚活动组织的目的和安排,安排最直接的活动形式支撑明确的目的。比如此次的Py103的学习活动,我觉得和认知写作不同,写作可以边吃边聊,但是编程是必须要一个认真的安静的环境,大家思考一些细节的内容,一定需要投影仪,可以高效展示内容,我们是互助的活动,不像大妈来布道可以娓娓道来。索性直接一点,结合学习思路与代码,没有其他任何内容。参与的人都觉得活动有效果。
  • 一定要输出: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泛泛而谈仅仅是泛泛而谈,用文字总结沉淀才是正确的进步姿势。特别是
  • 长线活动而非形式性活动,大时间周期有效:我喜欢组织小而美的长线活动,学习是持续性的,找到一群小伙伴用活动的质量留住大家持续的一起“升级打怪”,等到结束后回来看,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 最小、最小、最小:你能想到的最小的活动是怎样的?我组织的前两次线下沟通只有两个人,我和另一个早已熟识的小伙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两个人相谈甚欢,只讨论课程内容(最小主题),最后要求输出笔记(最小行动)。往后的活动人数都不多,逐渐的发现其实“小而美”才是好的方式,三五个人的深入沟通,一个小时左右,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对方点评,又不至于拖拉太长时间。
  • 简单、简单、简单(吃饭、会议室)不拘泥形式:抛弃一切的不必要的流程与形式的复杂度,让我们专注在事情本身。聚会不光是小而美的,也是简单的。在餐桌旁聊完了旁若无人的沟通,还是找一个有投影,用电脑的地方坐下来安静的聊,哪一个对效果好就用哪一个,形式不是那么重要。
  • 组织者心态:”谁主张,谁负责”,既然是组织者,就做到底。其实无论是出场地、出设备、甚至出钱买单,组织者永远是最赚的那个,得到了太多金钱买不来的。

活动细节

  • 不同人数不同玩法:
    • 1个人:我还没有尝试过组织了活动最后只有自己的情况,如果py103遇到,我会用”小黄鸭“大法,想象都是观众,自己讲给别人听。
    • 2个人:面对面单聊,可以针对一个主题很深入的沟通,流程不重要,可以随性一些。
    • 3-8个人:需要稍微组织一下组织者的作用,在时间上、讨论的话题上等等给予把控了,需要关注更多非内容的事务,容易让讨论回到正轨。
    • 更多:没怎么组织过,一般来参与人数多了,说的就会少,可能会逐渐演变成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节奏。
  • 尽量符合主题:群体讨论会无意识的带走主题,组织者需要不失时机地拉回主题。
  • 梳理自己的准备清单:自己都内化到脑子里了,尝试梳理下
    • 构思系列活动的主题(一般都是课程相关的讨论)
    • 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组织(地点、时间、设备等)
    • 保证最小参与(我之前一般会确认至少有一个人参与,否则取消,目前还没遇到取消的情况)
    • 发布通知(尽量提前一到两天)
    • 建立长期微信群(一个系列活动一个群足够)
    • 群内确认和活动准备
    • 活动现场组织
    • 结束后快速输出,鼓励他人输出
    • 回顾活动,总结和反思经验,下次调整

声明: 本文转载需标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ChangeLog

170113 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