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风和乌鸦

你的工作,工作的你

最近工作上迎来全新挑战,每天去项目组现场,我都要收拾自己的电脑包,穿上厚重的外衣,下到1楼,走上天桥,瞭望不息的车流,闭上眼睛,感受明媚的阳光
、透着些许温暖的冬风,下了天桥,路过巡逻站岗的武警,走到一个幽暗的通道后门,进入大厦,下到B1,走进200多人的软件开发中心,和自己的十几个新的弟兄沟通工作进度。而博客在一个多月没有码字的情况下增长了数千的访问量,很是意外,毕竟刚开始写三个月的时间,也坚定了我保证输出质量的想法。写写最近我的工作情况吧。

今天是入职新工作第12个工作日,先说说成果:

  • 输出一份基于自己入职过程的新人指南,供以后部门内新入职员工和接待的同事参考。
  • 参与项目组人员面试5人次,梳理招聘面试框架和后续的流程化处理行动安排。
  • 与项目组13人中6人一对一面谈,全面了解项目组情况(计划尽快完成其他7人的面谈工作)。
  • 全面参与项目组晨会、计划会、回顾会、评审会等各类会议,初步了解项目组运作模式,梳理了外部讲师培训计划、项目组内部管理调整方案大纲等内容,逐渐细化等待合适时机组织实施。
  • 梳理了解专业知识的初步思路,计划从保监会官方渠道、资料;同事提供的资料;部门相关专业书籍;咨询相关同事;寻求外部信息来源(在行等行业专家)等方面尽快了解保险行业通用知识、公司具体案例等业务知识、行业信息化系统架构、公司内部系统架构、具体项目案例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野蛮生长

我很幸运,一入职就遇到充分信任和授权的领导,极其敬业、专业和热心帮助我的师傅,和谐幽默而又高效运转的团队,组织清晰又能够良好合作的供应商团队。我到公司的第二天就和师傅一起面试项目组成员,第三天在会上因为写指南的事情被认可和鼓励,我在以自己完全无法想象的节奏融入新工作。
有没有困难?当然,第一天入职有人带着,第二天起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再是一个新人。没有任何的新人指导(这是为什么我要写新人指南的原因),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一个项目经理如何带项目),没有系统清单和名词解释(刚开始听到那些简称自己头大,一个又一个的系统,一个又一个的项目组,十几个不同的协同团队)。因为这些困难,工作变得简单:写一个新人指南,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整理一份系统清单和名词解释,搞清楚所有的项目组情况,团队协同模式。感谢这些不知道,我更快的输出内容,后来者不再需要这个过程。
有没有风险?当然,保险业务零基础,没有过十人以上的项目管理经验,没有在体制内公司呆过,是否可以适应节奏,连SQL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可是和2012年4月13日入职上一份工作相比,5年后的菜鸟之旅依旧比较顺利。此刻坐在桌前,回忆起5年前入职的情景,历历在目。刚进公司就成为项目助理参与公司管理系统实施,没有任何前车之鉴,没有工作交接,直接面向公司所有的部门召集会议,组织沟通。不变的是对工作的投入,变化的应该说是这五年自己的沉淀与积累了,前两天和项目组成员沟通还有人问我如何学习新知识,索性整理一下。

工作信条

成为创造者

《追时间的人》后记中写道:

欢迎大家以创作者姿态讨论相关议题。看到不满的,我们就动手去改变;看到愚蠢的,我们就去写一本聪明的书来反驳;看到丑陋的,我们就制作精美的来倡导;看到疑惑的,我们就去设计实验来验证。

创造者,不一定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在工作中,改变能改变的,优化能优化的,也是一种创造。带着这种感觉,工作充满了挑战。

善待所有人

从上一份工作离职的那天,有许多平时并不熟识的同事沟通,我意外的发现,其实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工作中,那些陌生的同事对于我们,只是一个事务的处理环节,可是请不要忘了,每个人的都可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所以从那时起,我想认识每一个工作中的人,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对于合作的供应商,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都是合作伙伴。每一次来到所有项目组集中办公的场地,看到二百多人在大开间里一起办公的场景,我就会想到《兄弟连》中那些在D Day从诺曼底上空纵身一跃的伞兵,他们战斗在一线,战斗在敌后,星星之火,点亮了人类最大规模的抢滩登陆战。工作中通力配合,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友好。

在一个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组中,从需求设计到开发实现到用户测试到上线运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下游的一系列问题。一旦下游暴露了问题,自己就应该反思,我自己有没有哪里做的有问题,給自己的队友带来了麻烦。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好自己的关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善待”。

个人职业生涯与当下工作相结合

我们在工作中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与生活里的每一个欢乐时刻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独特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当下工作里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一次努力也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可是我们却容易迷失在当下的彷徨与困惑中止步不前。
阳志平老师在博客中提到“大时间周期可持续”的概念。放眼漫长的职业生涯,你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会做什么呢?再把眼光放到当下,现在的事情是否能支撑起你未来的那些梦想?

对于一个希望在技术方面有所成就的程序猿,不要把努力的事情放到未来,要从现在开始。

基于认知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没学会并不一定是那个东西有多难,很可能是我们并没有用有效的方法去实践。了解了认知科学,发现过去的很多观点都会被刷新,自己也在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付诸实践。卡片、文章、书,是阳志平老师提到过的三个知识输出的层次。

卡片
我们日常的学习实践,用卡片的形式进行初步的加工和整理,钱钟书先生一生用数十万张卡片治学,纳博科夫更是靠着卡片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小说作品。我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卡片使用方法,不再赘述。
文章
相对于卡片,文章的内容信息密度更大,内容更讲求逻辑,花费的时间精力更长。文章更像是多个卡片线索的串联后,文字润色加工的产物,文章更利用传播和针对某一个主题的深入研究,也是好处多多。

书,现代人写书真是越来越容易,简单到学会使用gitbook就掌握了写一本电子书的所有技能。教会N个月前的某一技能是开智学堂课程常用的方法。书像是文章的集合,又有所不同,书承载的信息量更大,也容易针对某一范围做全面而细致的阐述,自然要求更高。想把事情写清楚,自然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思考,要攒上好多的卡片和文章,才能整理成书。也正是如此,书的输出更具有代表性意义。

落地到实际工作学习中,从科学的角度,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要讲求知识的完备性,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教科书中的所谓知识体系只是基于过去被公认的知识内容进行的梳理,并不能代表一个快速发展学科的真实现状,所谓完备性也就不攻自破。怎么办,从零碎的知识点开始,也是符合我们的复杂神经网络–大脑的学习习惯的事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零碎知识点的串联,好像一张又一张的卡片的连接,形成自己的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神经网络”,自然就理解了相关内容。再配合文章、书的内容输出,效果不言自明。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容易放平心态,人的学习是需要过程的,有了高效的方法,也不用担心一时的成败,别忘了,你拥有的成长型心智哦。

拥有成长型心智

我听过最恐怖的故事莫过于:学了这么多年习,终于工作了,再也不用考试了,再也不想看书了,终于要轻松了。OMG…明明三十岁左右人才逐渐发展了反省心知,这时候才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间啊…一个封闭心态的人会告诉你这件事情有多么不可能完成。但是成长型心智的人对于自己当下零基础的状态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很快这些都会成为过去,学习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今天白天在讨论一个新系统设计的时候,师傅让我上台讲解目前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我快速串联了若干藏在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卡片”,完成了输出。过程中出了一些错误,还有记不清的地方。但是我并不焦虑,因为这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状态,反过来证明了学习有效性,我并没有刻意的去梳理内容,仅仅是在这些天里听别人的讲解(零散的知识点卡片),把大脑里的虚拟卡片进行了串联。而且我知道,这是学习过程,很快我就能够掌握到很好的状态。

注: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是一个科学术语,谷歌可以看到更多内容,推荐Youtube搜索”growth mindset”有很多有意思的视频。比如说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初步了解可以参考成长型心智:不完全使用手册

办法总比问题多

基于以上,办法总比问题多也就不是很奇怪的思考模式了。抽离出来单独阐述是因为工作中有太多问题需要处理,怎么办,专注在办法上,多想一想,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可能性,总会有办法。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接受项目失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开放的心态,成长的心智,一切都不是事儿。

项目组面谈时,在我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大家都会提到一句话:好像有点困难。我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很少先去设限某一件事情很难实现,我会评估实现的困难程度,是为了我的办法可行性考虑。很少关注在困难本身,也许换一个思考方式,事情就简单了许多。

结果导向,输出导向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里,输出都很重要,要做就让自己的努力兑换出成果,否则就不要去做。

在面试中,你会希望要一个说自己做了很多的努力,刻苦学习却无法拿出成果的人,还是一个告诉你我写了一个开源框架有几十万人在用,我写了一个技术博客每天有几千人访问,你也可以去看看有说服力?成果是最简单的证明自己的办法。

找到自己的节奏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会有自己的感觉了。我每天几乎都要去项目组现场做很多沟通学习的工作,每一天我都会带上自己的电脑包,装好电脑、笔记本子、笔,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以不用一直在工位坐着,在过去的路上感受繁华的北京、阳光和风,到了现场看到大家努力工作,就好像电影里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攻占德军固守的阵地,我们一起配合,一起前进,一起享受每一天。
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认同自己认同的,拒绝自己不喜欢的,甚至可以去影响周边可以影响的环境。这,就是我的节奏。

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回看内容,大部分都是前一段时间自己实践心得在工作场景的应用。嗯,这意味着我又要开始学习研究新东西了,写博客真是亚历山大,输出倒逼输入,这也是一种乐趣吧。西单的乌鸦很多,走在下班的路上,他们站在大厦的天线上、屋檐顶,凝视着繁华的街区,等待一切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巢穴,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有人说乌鸦不吉利,但是乌鸦反哺却又颇具有点人文关怀的味道,每天听到这些小生灵在天上叽叽喳喳,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声明: 本文转载需标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ChangeLog

170224 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