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北国雪 洒落南方 带走了少年 送来天下桃李 十年前 踏入校门 十年后 驻足京城 眺望北方 背对家乡 面向思念 立足于此 母校七十,生日快乐 毕业十年,懵懵懂懂 相约另一个十年 这首“打油诗”写在2016年9月,当时正值母校七十周年,自己大学入校十周年。 ChangeLog 2016-09-16 新建文档 2025-01-26 增加注释说明

九月 16, 2016 · 1 分钟 · 浚宇 | Leon

冷白开里看芭蕾

我是玻璃杯,透明的那种。我的晶莹剔透,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穿,有趣的人喜欢用来玩弄外面的世界。我也经常眯起一只眼睛,偷偷看身边路过的人,仿佛一个又一个陶瓷罐子,有的变胖了,有的变长了,逗得自己哈哈大笑。...

八月 29, 2016 · 1 分钟 · 浚宇 | Leon

四川之行之二-项目和地震救援

2、地震纪念之旅 在结束了婚礼之后,本来想直奔成都,感受下天府之国的魅力。但是听说了北川距离绵阳很近,那里也是08年的重灾区。现在建设的还不错,很值得一看。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了行程,第二天去北川感受一下。 2.1、北川老县城遗址 到达北川老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多,一直阴着的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所以我们就在雨中参观了整个室外的遗址。 遗址并不大,主要是一些地震中遗留下来的受损的房屋建筑,对于从没经历过地震的人来说还是触目惊心的。 2.2、北川地震纪念馆 2.2.1、整体介绍 本次行程的重头戏应该是地震纪念馆了。一开始只是希望了解地震中的实际情况,去看一看纪念馆里是什么样的。 纪念馆里的介绍完整的记录了从地震开始到灾后救援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可以说纪念馆的重头戏是灾后救援和重建。虽然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清晰,在灾后7年来到这里,我应该去了解什么内容。 2.2.2、项目的角度看救援 2.2.2.0、为什么会这么想 整个纪念馆的内容是以救援和援建重建为主的。如果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能感受到的是当时出现了大量的人员、组织、政府机构来支援救援和重建。见到的资料越多,越发的觉得混乱。但是,当我看到这幅图的时候,突然明白过来,这种混乱是源自自己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 这两张图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宏观上,整个救援行动是在救援指挥部的指导下有序展开的,从微观上,小到任何一直队伍甚至任何一个人,在行动中都是需要计划方案的。 所以,整个纪念馆参观的过程变成了我去了解在灾后政府如何有序的组织救援和重建工作了。而我职业病的把自己放在了项目经理的角色上来看待整个过程。 2.2.2.1、项目的发起 由于地震是突发的事项,虽然有一些关于地震先兆的说法,但是以目前科技的手段,官方的说法是无法实现地震前的预测。所以项目的发起是很突然的,属于突发事件。 那么从突发事件发生,到组成项目团队就会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往往项目团队的组建是自上而下的,从地震发生到事件传回到领导层,再到自上而下的选择人员,形成组织,设计救援方案等等都是需要时间的。 而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要能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实现救援,就一定需要借助所有能借助的资源:比如说社会力量,比如说在当地的周边地区的政府、国防力量等的优先介入。而这又需要临时授权。或者政府应该会有一整套的以及救援的机制来预防这个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个话题就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超出了项目的范围,属于运营中的内容了,或者可以作为风险点,在地震后成为经验教训形成知识,推动政府的优化改进,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灾害提供借鉴(后文会提到,我认为这一点政府应该是已经有所准备的)。 在项目的发起上,实际上我们做的是很好的,当时地震后很快相关部门都已经动员起来。应该说在没有得到指令的时候,各个体系已经开始做好准备,中央政府很快给出指示成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其实这就是项目团队的建立的第一步。后续的工作陆续展开。 而反观邻国日本,福岛核电泄漏时间中,政府的反应滞后,消息不透明等问题,从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项目的发起环节没有做好导致的。 2.2.2.2、项目的组织 因为地震这件事情,项目已经被迫发起了,并且相关资源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时候如何从千头万绪中理出思路,就显得很重要了。其实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我认为是规划和实施环节在同步进行。因为项目实在是太紧急了。 那这时候应该有什么呢? 首先,应该有一个组织架构,项目团队包含哪些人员,这里需要多说几句,由于这一场灾难规模之大,导致全世界的关注。实际上支援的力量应该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政府的正规军之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国外的力量等等,这个时候的项目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秀燕他们说的无序的项目的概念。面对这样的状况下,作为项目组很难做到绝对的控制,(实际上任何一个项目,都很难做到绝对的控制),索性就应该在大原则下,给予一定的权限,通过授权,发布救灾原则的同时,引导各种力量进行整体的救援。 当时没有拍到相关的组织架构图,这里给一个灾后的监督小组的组织架构图,其实能够看出后续的工作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进行展开。 2.2.2.3、项目的持续进行 其实在项目的前期,电视里不断播报告诉大家目前的重点是救人。其实是在帮助所有人梳理工作的重点,引导所有的社会力量进行相关的工作。 到了后期,逐渐发现整个项目的重点从救人转向了废墟清理,尸体的清理等等。再到后来,重心转移到了灾后援建,还有灾民安置等工作。这里的重点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我们平时的工作里,如果项目出现了困难和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找回项目的目的和初衷,了解现状,进一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然后,在项目的进行中,还有很多工作在同步展开: 灾区的社会秩序的维护情况从这图里就可以看出,其实包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说医疗卫生,心理建设等等方面的工作都在不断的展开。可以说除了直面灾难的救人的事情,其他的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有序展开。 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宣传工作,人不是机器,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项目中可以说是团队的氛围,在战场上应该说是战士的士气问题。关于宣传工作一向是我党的重要关注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2.2.3、项目的角度看灾后重建 关于灾后重建,其实更像一个典型的项目。因为相比较紧急的救援工作,重建要为以后的生活负责,所以在重建中的设计规划就显得很重要。下面的几张图也说明了这一点,项目的发起组织阶段,自上而下的,国家做了很多的事情,并且快速的推动了整个事件的进展。 利用这样的援建方式可以说保证了资源的分配,项目不会因为资源不足而出现更大的风险。 一旦整个项目组织好了,后面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按照要求去执行项目即可,毕竟这个时候和救灾相比没有那么紧急了。 2.2.4、灾后的“知识” 让我最意外的其实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这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对于大地震这个项目的反思,也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写书的方式沉淀下来。这个和我们的个人管理系统的知识沉淀还有项目管理中最后的知识积累是多么的相似! 2.3、地震科普体验馆 在感受完整个纪念馆的内容后,我又来到了地震科普体验馆,以为会有一些更身临其境的内容。但是实际上,整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声光电”的带有一定科技感内容的堆砌展示,甚至还有一些灾难电影镜头的组合串联。并没有做到真正科普的作用。 最讽刺的是,关于地震中如何自救逃生部分非常实用的内容被安排在了最后出门的时候,有几个触摸屏幕上,必须要停下来仔细查看才能了解一些基本内容。而全程的参观中都没有提及这部分内容。 总的来说,这一趟还是有所收获,特别是对地震之后的项目组织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七月 20, 2016 · 1 分钟 · 浚宇 | Leon

四川之行之三-系统保障

〇、写在前面 四川之行过去也有小一个月的时间了,回忆起来仍然是很多的收获。关于行程中的见闻和感受请参考这两篇博客: 四川之行(1)-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四川之行(2)-项目和地震救援 现在终于腾出时间来写一些自己最想写的部分了:在这一次出行中,我的个人管理系统是经历住了考验,达到了我期望的状态的。整个过程里,我的系统一直在“框架内”运转,虽然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但是都很快得到了控制,有一些甚至是提前预警的。还有一些可以提高的地方,所以一起分享给大家。 我的第32周回顾 一、做好周计划保障 这一次旅行是一次计划内的旅行,所以在出发之前,自己就已经大致安排好了最重要的行程:参加婚礼,不过成都之行的内容并没有提前做好安排。在我做周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旅行中的一些可能的情况,并且有了保障的原则: 保证成长过程不中断 保证私导课程不落下 保证按时打卡不迟到 保证旅行质量不降低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设置本周计划的时候,就开始做相关的准备了: 我的32周的计划 1、周计划的内容不能多 因为一周只有前三天可控,后面四天都是在旅行中或者在路上的状态。 2、重要任务向前排 比如说写两篇博客这样的任务,因为写博客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自己对博客的内容质量要求较高,字数也要有保障,所以就提前开始准备。 3、考虑场景安排任务 比如私导班的课程在周六早晨,周五晚上就尽量的不要安排太多事情,周六上午也是要空出时间来上课 二、做好日计划的准备和场景分析 在做周计划的时候很难对即将出现的具体的场景有准确的判断。但是在做日计划时候,这种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在旅行中日计划尽量要提前到前一天的晚上来思考,第二天更多的是执行,即使是第二天来做,也是把前一天想的差不多的内容梳理一下写出来。 我的出发过程 出发前夜,在收拾完东西之后,我就一直在模拟第二天整个过程里即将出现的场景:几点出发,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去机场最经济高效,在机场我能做什么,上飞机了能做什么,到达的时间大概是几点等等。 在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之后就立刻睡觉,结果第二天的过程和自己想象的非常接近。 大概是5点半从家出发开车去机场,车被朋友开回来,自己安检之后有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也是被设计好的,提前到达机场),因为首都机场的Wifi信号比较有保障,所以登机之前完成了日计划的梳理和打卡。 上了飞机,起飞阶段先看纸质书。平稳后开始打开电脑写博客,博客写完大概两小时,中间还有吃饭去洗手间等等琐事。就基本上到了下降环节,开始看纸质书,到了机场联系小伙伴确认路线,惊喜地发现有人来接我。 整个过程里时间一点都没有被耽误,而且和自己预设的场景是非常符合的。 三、临时应变:清楚目的 但是,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出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了。在这个时候,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在明确了现场的情况后做出果断的决定。 第一天下午 我当天的日计划安排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到下午的时候,就剩下几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了,不过还是需要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完成的。自己一直在找时间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到朋友家,吃完饭睡了一会就开始帮忙布置婚房。毕竟主要任务是为了参加婚礼,所以自己先帮忙,我考虑等去宾馆的时候就有一小会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利用了。等到布置完婚房已经五点半,到宾馆之后,新郎临时出现情况需要去理发等事情,一开始要陪他一起,但是考虑到之后还有彩排会比较晚,可能计划完不成,就和他沟通,他自己去弄。我回了宾馆花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当天的事情。 第一天晚上 到婚礼彩排的时候,自己就剩下“思想夜奔会”没有完成,其他的任务都完成了,所以心情很好,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是突发情况总是不断的到来,本来7点开始的婚礼彩排,因为司仪迟到了很久,所以将近8点才开始。而“思想夜奔会”也快要开始了。我又陷入了纠结,不过在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彩排后,我就和新郎沟通,表示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所以暂时离开一小会,等结束了立刻回来,过程中随时有需要随时回来。所以也得到了谅解。 我在彩排现场找了安静的地方利用手机YY参加了思想夜奔会,然后回到现场,被告知彩排结束,不过伴郎的内容很简单,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影响。 第一天的经历中,不断的出现意外情况,但是我很快就像清楚了选择。并且主动的进行沟通,获得别人的理解。这个过程里,想清楚很重要,你要明确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的目的,并且果断的选择,不要不断的焦虑不行动。如果行动了就不要带有情绪,把现在当下的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四、充分的享受假期 既然是假期,游玩当然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成长就忘记了现在要做的事情。所以在后面的几天里,我都是以假期为主了: 第二天的婚礼 当天自己安排的任务非常的少,基本就是早上打卡,晚上打卡,中间过程就是享受婚礼的过程。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婚礼的前前后后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且是别人的终身大事,不可以耽误,也不能“掉链子”。所以自己全情投入。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过程会比较累,也不允许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和情绪做其他的事情。 后面几天 后面几天在北川游玩和成都游玩的过程也大致是这个思路。所以整个过程里,自己还是非常的享受的。 五、计划安排不要满 即使是游玩,也有很多的玩法,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我之前没有来成都,这一次也没有做很详细的攻略,所以过程比较随性,当然,结果也是自己很开心的。 周六、周日成都游 周六本来自己有计划要去杜甫草堂看一看,见小伙伴,最好还能在走一个宽窄巷子,晚上和初中同学一起吃饭。一开始还觉得时间比较宽裕,自己信心满满,结果从第一件事情开始就有变化。 私导班的课程内容较多,超出了我的预期的时间,送走家人,回到旅馆收拾完东西,查好路线。我发现时间已经和我预估的晚了1个多小时。立刻出发去新的住处又晚了半小时,直接冲着和成都小伙伴见面的时间去了。索性,取消上午计划,直接去宽窄巷子见小伙伴。没想到的是,下午小伙伴聊的太high,将近4小时。然后自己还有一些必须完成的作业要完成,于是又取消剩下的部分计划,找了咖啡馆先写作业。之后直接打车去找朋友吃饭。 周六晚上想着周日早上还是可以去杜甫草堂看一看的,毕竟坐飞机的时间在中午。 结果周六晚上和朋友玩的比较晚,周日早上起的也晚,索性就改变了计划,取消杜甫草堂的安排,直接打车去了机场。 这种计划的方式完全不是我以前的风格。不过现在,在整个过程里,自己一点也不纠结。毕竟自己很清楚自己此行的目标和不能错过的事情。所以收获还是很大,另外,得到的一个经验:对于陌生的地方,不要把计划安排的太满,如果还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后面的计划很有可能全部会被打乱。要给自己充分的缓冲时间。 六、享受意外的惊喜 旅行中会有很多的意外情况,甚至成为了一种旅行的期待。 我的意外之喜 1、成都线下的小伙伴 着实没有想到会和线下的小伙伴聊4个小时,本来我的计划是2小时足够,下午还能出去转转。过程中也有看时间,不过最后自己放下了那颗时间把控的悬着的心。毕竟景色可以再看,但是下一次再来,就不一定能聊这么多话题,也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伙伴了。于是,我选择了“活在当下”和大家充分的沟通与分享。 最后,小伙伴还带我们去了有特色的咖啡店,感受到了成都”文艺“的一面,让自己对成都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2、初中同学的陪同 其实没有想到的是初中同学选择的火锅店这么好吃!还有一个没想到就是我们转了武侯祠,走回他的住处,聊到了半夜……甚至相约下次成都再见,到时候去周边的地方好好玩一玩。这一次意外的成都之行,让我有了下一次再来的冲动。 七、总结经验,优化系统 在旅行过程里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的,之前自己想一想就忘记了,这一次要写出来,分享出来,并且形成明确的下一步行动。 经验 1、尊重自己在旅行中的规律性 前期: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成长类的事务 中期:不要安排太多的事情,特别是成长类事情。旅行中人会更容易疲劳,多休息,多感受。 后期:延续中期的状态,要给出更多的缓冲时间休息。这种休息不单纯是体力上的,从日常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旅行中悠闲的状态对人都是有影响的。后期还延续这样的状态时候,安排的内容往往完不成,加上舟车劳顿,所以还是要休息。 2、旅行后期的安排要规划好 在后旅行时间里做的事情,要提前安排好。比如说: 行李的规整 衣物的清理 旅行的总结 上班的安排 ...

七月 20, 2016 · 1 分钟 · 浚宇 | Leon

四川之行之一-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0、写在前面 上周的四川之行让我感受了天府之国的魅力,今天想换一个角度来聊一聊这一次旅行带来的收获。 1、不一样的婚礼 这一次去绵阳的主要目的就是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但是这一次婚礼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一次小成本的婚礼,整个过程和大部分人的结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整个过程里,大家的用心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来看看下面的图片吧 1.1、婚房布置 这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大家一起布置的,也都是家里人的创意。其实没拍到的那面墙上还有一个大大的气球拼成的红心,整个屋子里既温馨又浪漫。 这些纸质的插话,都是女主人的学生一个一个叠出来的的。 还有这些千纸鹤,一个一个叠出来,然后穿到线上,在线上每一个千纸鹤后面还要用双面胶做一个小的扣子,防止千纸鹤掉下来。 这个帅小伙子就是新郎啦,认真的查看千纸鹤的情况。我简单算了一下,这里有大概200多个千纸鹤,每个千纸鹤折叠需要15分钟,就是50个小时,如果一个人每天叠5小时,按照80%的效率,其实是4小时的实际工作量,也需要连续做12.5天的时间。实际时间肯定会比这个长,估计至少是三周的工作量。 (根据新郎后来的更新,每只纸鹤在熟练之后需要5分钟,那就是1周的工作量,不过纸玫瑰的折叠时间较长,两倍于千纸鹤) 为了布置婚房,一家人从中午一直忙到了晚上。我也有幸参与了其中的部分布置工作,听着抑扬顿挫还有一点点听不太懂的四川话,吹着凉爽的风,享受着参加挚友婚礼前的喜悦,那个幸福感,简直爆棚! 1.2、婚礼现场 婚礼现场的布置和流程其实不用多说,对于当事人来说一定是非常浪漫,庄重和幸福的,值得纪念的时刻。对于宾客来说,除了感受到新人的幸福之外,流程化的过程,也许并不会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 对我来说,其中诗歌朗诵的桥段还是让我很感动。之前新郎在住处(作为伴郎,占有了新郎作为单身的最后一个晚上,哈哈)还在努力的练习语音语调等等。很少见到朋友会在婚礼现场朗诵一些什么,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婚礼的流程,基本上按照司仪的要求做就好了。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用艺术的方式来体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一直是打动别人的方式。 之前还有新娘的学生献歌,这些小桥段很精彩,因为每个人都是在用心参加婚礼。 1.3、四川特色 我参加过的大部分婚礼吃完饭就匆匆结束,甚至有一些地方仪式结束后不到一小时就“人去楼空”更让人对婚礼的这种形式意义产生质疑。但是在这里,大家悠闲的吃饭,吃完饭有一些人离开,还有一些朋友会留下到楼上打牌、打麻将,喝茶聊天。等到晚上再吃一顿饭再离开。 我被这样的风俗深深的震惊了!四川人民的生活要不要这么悠闲…… 1.4、一些婚礼的点子 除了上述的感受,在婚礼中的一些小点子,也很新颖,值得借鉴。 1.4.1、小红包打头阵 在迎亲的现场,新郎准备了很多的小红包。这些小红包虽然每一个的容量不大,但是整体的效果很好,营造了喜庆的气氛,也不会太多铺张浪费。 1.4.2、婚礼现场外的照片 在从婚礼现场外的酒店外景中,新郎新娘洗了很多照片,挂出来给大家见证他们走过的点点滴滴。婚礼结束后,我特地去看了一下这些照片,看到了好几年前的他们,内心还是很感慨,一对新人经历了五六年的分分合合,国内国外,终于走到一起,很是不容易。 而通过照片的传统方式来记录两个人,展示两个人,也是很用心很好的方法。 1.5、一些经验 从项目的角度来看一场婚礼,这一场婚礼里还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比如说关于接待工作,特别是对于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需要专门的一两个人负责接待,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还有一些觉得婚礼现场再来解决的问题,其实是要在之前就考虑好的,比如当时出现的紧急情况是新郎的发型一直没有解决,本来的考虑是路边找一家理发店处理后,和他们沟通在第二天帮忙处理。结果当天去沟通发现路边的店不愿意那么早出人来协助,给钱也不赚。最后的办法是新郎一大早去找新娘的发型师处理一下。 还有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延迟,彩排工作的安排等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预案,甚至有一些事情该先安排的尽量先安排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走心”的婚礼,祝福他们,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第二部分去哪里了? 在这里:四川之行(2)-项目和地震救援 因为写着写着突然发现第二部分太长了,所幸单独成为,给大家分享一下另一个视角下的地震纪念馆之行。 3、感受成都 由于地震纪念馆之行是临时的决定,所以和成都的接触晚了小一天的时间。当我来到成都,打开百度地图,看到地名的时候,竟然第一时间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环形的城市布局再加上部分很相似的地名,让我莫名的对成都产生刚刚见面的好感。 真正的更深的体会应该是后面的两天时间: 3.1、和俱乐部小伙伴的沟通 自从俱乐部的线下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之后,我每一次出远门都要在微信群里吼一下,看看能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小伙伴。一开始的搜索并没有什么结果,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些小伙伴一起沟通。顺便也给组织发展一下新的线下活动群落 :) 在第二天我们在宽窄巷子集合,集合的时候还费了一番波折。一开始大家显得有些生疏,不过一旦坐定,“酒足饭饱”之后,聊天的内容就体现出俱乐部小伙伴的特色了,只要是关于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很快的就会熟悉起来。在俱乐部最开心的就是这一点:价值观的趋同,减少了非常多的沟通成本。我们在一起愉快的聊了4个小时~对了,吃饭的地方是小伙伴推荐的一个私房菜馆,因为照顾我这个不是十分能吃辣的人,点的菜还都显得清淡一些。不过依然是非常非常的好吃,私房菜的最大特点估计就是你到别的人家就很难再找到这样的风味了吧。 最后爆个照片(忽略我这一身奇怪的打扮…因为准备行程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成都会这么的凉爽,准备的衣服都穿不上了) 3.2、悠闲的生活节奏 来之前就听说过“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说法,也听说过成都街头各种街头麻将和饭馆的传说。本来就很好奇这样的生活节奏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来了之后,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不着急的状态,很是让人羡慕。 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路上的车,没有北京那么严重的强行并线、加塞的情况。自己也有几次打车的经历,司机一般的说法就是(请脑补四川话的口音):不着急洒,慢慢来喽。即使是排成很长的队,大家也都是比较守规矩的等待,让车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后来和司机师傅聊天,说一方面是四川人悠闲的文化形成的习惯,另一方面在道路交通方面的执法力度比较大,大部分司机也不太敢违规,哪怕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自行车道行驶等等。 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正是自己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么。来到成都,也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希望把这样的悠闲的节奏带回北京,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淡定从容。 3.3、美丽的景色 虽然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去太多的景点,但是在本地人的带领下,来到这些放松的咖啡厅,文青聚集地,还是觉得成都有一种精致的美,甚是喜欢,话不多说,看图吧。 3.3、和老同学的见面 之后和久未见面的老同学见面,尝了尝当地最有名的火锅店之一,然后去锦里逛了逛,去住处继续弹吉他喝酒聊天。这种生活,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日子。 4、其他 房地产现在都开始“零首付”“买房送车”了,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之前听到的一些说法,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饱和,有向大城市回笼的趋势…呃,只是随手一笔带过… 虽然到四川的时间不长,但是这里满足了我对生活的无线遐想,这里果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下次还要再来,和四川应该还会有很多的故事吧 :) ChangeLog 2016-07-20 新建,写在简书 2025-01-26 简书内容已经被锁,发布到新博客

七月 20, 2016 · 1 分钟 · 浚宇 | Leon

旧文: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二月 15, 2010 · 1 分钟 · 浚宇 | Leon